文:赵琰 郭瑞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精神,推进国家语言文化传承,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应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举办首届国家语言文化大讲堂,旨在帮助语文教师及相关人员正确认识当前语言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新形势,提升其教学与研究水平。我校派编辑部相关教师参加了这次“国家语言文化大讲堂”学习,历时四天。会议期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张世平;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吕同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研室主任、百家讲坛主讲人张一清;云南省朗诵学会会长李竹屏等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千名大学学报编辑、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研员等骨干教师做了语言文字政策、规范标准的解读;语言文字应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以及语言文字文化渊源及理论探究的讲座。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兼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主任张世平做的“习近平与语言文字”的专题讲座,分析了习近平作为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让与会者感受颇深。
张世平主任具体而详细的分析了习主席关于“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方面的论述。例如,他例举了以下三个事例。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翻看课标书后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015年9月11日,在出访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习近平对工作人员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张一清教授讲解了“汉字与汉字文化”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认识到汉字与汉文化及其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而且汉字是音形义的最好结合体,是其它任何语言也无法与之相比的。他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夏、秦、隋等王朝名称的由来,为学员们解读汉字背后的万千玄机,无穷奥秘,让我们体验汉字的奇妙的同时,品味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
吕同舟介绍,国家语言文化大讲堂活动是为了整合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而创建的新的学习平台。语言文字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语言文字工作者需要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热爱,促进汉语现代化,引领经济科技发展,更好地对外推广。
李竹屏结合古诗和现代诗的朗诵表演以及文学的鉴赏,与教师们就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互动,参会教师深受震撼和启迪。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通过此次培训,对我校编辑部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语言汉字文化有了的更深层的了解,对今后科学、规范地应用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